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文化活动
5月12日,邯郸中院举办读书会活动
作者:审监庭 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3-05-17 13:16:07 打印 字号: | |

5月12日,邯郸中院在院图书馆举办 “法苑书香”读书沙龙,由中院审监庭四级法官助理王雪焕分享《乡土中国》。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和邯郸两级法院读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读书会。

土味的故乡

审监庭 王雪焕

    什么时候知道《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呢?大概是大学时法理学老师的强烈推荐,也有可能是法制史老师的偶然感慨,亦或者是与其他老师某次交谈时她的赞不绝口。如何跟这本书结缘已经忘了,但是我依然清晰记得初次拿到手时这本书——亦或者说是“小册子”的单薄。这本书有多薄呢?哪怕是增添了名词、典故、古文注释的精装版,它依旧很薄,14篇文章,加上前言及后记,也不过百十来页,如果是快速浏览模式开启阅读,可能半个小时就能结束;但细读下来,《乡土中国》这本书又很厚,厚到每次读都能够读出不一样的味道,甚至能够读出五千年来中国基层社会的伦理秩序。

    用什么能够概括中国的基层社会呢?或许费孝通在第一篇《乡土本色》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乡土性”是基层社会最原始的外貌。作为土生土长的村里娃,我对此深有感触:村里人是“土气”的。这种土,是日出而耕作所沾染的泥土气息,是他们生身立命的根本。只要有土地,只要勤奋劳作,土地就不会辜负他们辛勤的汗水。即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他们的耕作仍然需要依时令而行,否则可能出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情形。所以,他们敬畏天地。也正是对这片土地的敬畏,在三村五里之地,总会碰到几个“土地庙”,逢年过节时刻,他们总会感谢这方土地之神对这片桑梓之地的护佑,也更是提醒自己,时刻珍惜土地的馈赠。

    乡村人的土气,还源于这片土地对自己的“黏性”。我所处的农村,处于华北平原东南部,是胶泥土地,土地有很深的黏性。这种土地的黏性,也深深影响着依靠着这片土地生存的人们。他们依靠这片土地,男耕女织,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只要还是依靠土地生存,就永远的“黏”在这片土地上。于是,在这片以村为单位的聚集群里,就衍生出了“家族”“宗亲”,一定程度上讲,这本书中的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还是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文章都与乡土的黏性密不可分。这种黏性,还体现在对在外游子的牵挂关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村里游子外出求学或者是经商,总是要带一捧故乡的土,说是这样可以预防水土不服。看,即使是远在他乡,早已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职业,仍然需要这一捧家乡的土来黏合故乡与他乡的距离。

    村里的人像植物一样在当地生根,从容生长,这也是“土气”的一种表现。是呀,同小草一样,依靠土地而生存的人们,先祖在此扎下根,后代在此发展,一代代下去,足以使得他们熟悉当地的环境,足以使得他们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行为准则。在“常态的生活是终老于乡”的状态下,多年的行为准则已经使得他们对于某种规矩已经熟悉到不假思索去执行,这对于习惯了凡事契约的现代社会而言是不可思议的。于是,在乡村社会与现代社会碰撞的八九十年代,乡村社会养成生活方式的老百姓在由陌生人组成的都市社会的洪流中“不合时宜”起来,“土气”就成了骂人的话语了。但回过头来看,那种朴素到自成规矩的乡间默契,又何尝不是我们所希望达成的和谐社会关系呢。

    从职业的角度上讲,《乡土中国》这本书中所涉及的乡土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今天的司法实践依然适用。对于从乡村走出来的我而言,也格外感觉亲切。我之前曾去某个乡村送达,这个村子是同一个姓氏,全村同宗同族。这种宗亲所衍生出来的村落,在封建宗族世代,就构成了以家族为中心的聚集群,甚至有“族规大于法律”的做法。现代法治社会虽早已不是宗法共治,但在某些乡村,辈分大、年龄长的长者仍然有相当高的威望,在多元解纷机制的大背景下,这些有威望的乡贤们,依然依靠着他们朴素的乡土思想,为和谐乡村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责任编辑:办公室

联系我们


电话:0310-12368

地址:河北省邯郸市人民东路555号

邮编:056000

违法乱纪举报电话:0310-6267067 0310-626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