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17年以来工作回顾
2017年以来,全市法院在市委领导、市人大和省法院监督指导下,在市政府、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全市法院受理各类案件518235件,审执结488876件,同比上升78.99%和85.23%。其中,市中院受理各类案件62403件,审执结59323件,同比上升98.94%和107.88%。审判、执行综合质效稳居全省前列。
一、坚持依法履职尽责,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紧扣工作主线,自觉把法院工作放在全市工作大局中考虑、谋划、推进,以五年的激情奋进,护航发展大局。审结刑事案件30665件。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审结涉黑恶案件294件1667人,重刑率达26.5%,追缴、没收违法所得2.05亿元,审结“保护伞”案件18件82人。对王海军、庞鸣放、李永年等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依法重处,肥乡区法院审结的贺金山案被全国扫黑办作为典型案例公开发布。市中院荣获“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4个基层法院荣获“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圆满完成建国70周年特赦工作任务,依法特赦罪犯105人,市中院荣获“全国法院特赦实施工作先进集体”。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804件,圆满完成国家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党委委员、副主席姚刚受贿、内幕交易案审判任务。严惩涉疫情刑事犯罪,审结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犯罪案件78件。在全国率先施行对医疗卫生人员适用人身保护令措施。审结行政案件21858件,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2117件。围绕实施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工程,妥善审理涉征地拆迁案件,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提供司法支撑。
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审结商事案件135860件。其中,审结涉民营企业的买卖、租赁、建设工程承包等合同纠纷案件27041件,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132件,审结破产案件276件,宣告49家136件国有企业案件进入破产程序,安置企业职工28000余人。市中院荣获“2020年度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今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东明率执法检查组到邯郸调研,对我市法院破产审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全力服务三大攻坚战。审结涉金融案件10620件,标的额1124.05亿元。审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刑事犯罪案件1806件。制裁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执结案件2503件,标的额6亿多元。保障脱贫攻坚,审结贪污扶贫款、农资补贴犯罪案件38件,帮扶脱贫227户743人。与邢台、保定、石家庄、张家口共建太行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协作机制,审结环境资源案件453件。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紧盯“急难愁盼”,自觉回应群众呼声,以五年的砥砺前行,让人民群众感受真切感受到司法成果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审结民事案件139543件。
持续强化民生司法保障。在全国率先实现两级法院少年法庭全覆盖,审结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相关刑事案件1427件,审结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63329件。市中院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积极参与根治欠薪专项行动,追回农民工“血汗钱”4947万元。依法减缓免诉讼费3236万元,对719名特困申请执行人发放司法救助金、社会救助金2999万元。市中院荣获“全国法院司法救助工作先进集体”。
持续升级诉讼服务。强化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市中院向社会公开承诺“立案工作十二项便民措施”,实现跨域立案全覆盖。夯实诉讼服务中心解纷功能,推进解纷方式由单一审判机关向社会联动转变。健全“分调裁审”工作机制,速裁案件5767件,平均审理周期15天,跑出执法办案“加速度”。
持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全市法院导入诉前调解案件超14万件,调解成功率达68.7%。推进道交纠纷“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改革,接收调解案件3万多件。在2020年全省平安建设考核中,我市万人成讼率指标得满分。最高法院院长周强、省法院院长黄明耀到我市法院调研,对诉源治理成效给予充分肯定。建立“大信访”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创新举措,涉诉信访数量明显下降。圆满完成建国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等重点时期信访安保维稳任务,受到省法院、市联席办通报表彰。
三、坚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严格公正司法
紧贴实际需求,自觉将深化改革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以五年的创新担当,不断提高审判执行质效和司法公信力。
司法责任制落地落实。取消案件逐级审批,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签署的裁判文书达到98%以上。院庭长回归审判一线,办案数量占结案总量的73.71%。强化院庭长监管职责,监管“四类案件”3063件。激发队伍内生动力,法官年人均结案达到162件。编辑出版《类案审理规范》,推行类案检索,案件发改率同比下降2.02个百分点。坚持有错必纠,在审判监督中努力实现公平与秩序的动态平衡,市中院荣获“全国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先进集体”。
执行攻坚成效显著。累计开展涉民生等“五类案件”执行行动12532场次,公开发布失信被执行人6.29万例,依法拘留5352人次,追究拒执罪362人,执结案件14.76万件,执行到位标的额300多亿元。在“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中,全市法院以河北最高成绩通过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的第三方评估,市中院及2个基层法院荣获“全省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
智慧法院建设跨越发展。智慧法院在疫情防控期间大显身手,全市法院网上立案12.23万件,网上开庭7723次,电子送达4.82万次,网络查控5.41万次,“诉讼网上办”“执行走云端”“服务不打烊”成为工作新常态。
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锻造过硬人民法院队伍
紧抓实战练兵,自觉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过硬”要求,以五年的拼搏竞进,加快推进人民法院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抓实党的政治建设。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两个坚持”专题教育,推进“转提比作”活动,狠抓市委巡察整改落实。32个集体、41名个人先后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其中,3个基层法院荣获“全国模范法院”“全国优秀法院”。
扎实开展队伍教育整顿。坚持自我革命,支持纪检监察部门监督执纪问责。针对顽瘴痼疾整治过程中暴露出的39个问题,一体推进“查、改、治、建”。聚焦主责主业,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出惠民生、助民企、清积案、提质效等8类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央第二督导组对全市法院教育整顿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切实提升法官专业化能力。与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高校共建教学实践基地,47名法官被聘为高校指导教师。承办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研讨会、京津冀破产论坛等学术会议,承接省级以上重点课题35项,62名法官入选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全省调研人才库,法官认定事实、驾驭庭审、适用法律、撰写文书等能力全面增强。
五、坚持主动接受监督,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严格贯彻落实人大决议和决定,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深化司法改革、基本解决执行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及民事诉讼法贯彻实施情况,认真听取审议意见。按期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健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日常联络机制,邀请视察座谈、旁听庭审、见证执行4519人次。支持检察机关依法履职,保障律师执业权利。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52503件,占一审普通程序的87.87%。深化司法公开,累计网上公开裁判文书445361份,直播庭审82876场。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审判工作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有待提高。二是群众“急难愁盼”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三是案件数量呈递增态势,人案矛盾突出,员额法官超负荷工作,一些领域专业化审判人才短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安排
邯郸竞速发展,法院勇于担当。市第十次党代会,擘画了未来五年邯郸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法院将紧紧围绕市委工作大局,以“11245”工作思路为统揽,即坚持一个中心(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一个目标(服务保障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统筹两个着力点(过硬队伍建设、智慧法院建设),抓实四大任务(一体化诉讼服务、综合质效审判管理、健全“切实解决执行难”长效机制、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实现“五个新作为”,强势开局,勇往直前,为加快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
一是强化责任担当,政治建设实现新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协助党委加强对基层法院“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教育管理。修订完善党组议事规则,落实民主集中制,确保上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是发挥司法功能,服务发展实现新作为。按照省委“三重四创五优化”工作要求,深化“转提比作”活动,聚焦保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保障经济发展。坚持主动作为,为民营企业、重点项目提供优质司法服务,为抓招商、上项目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健全产权司法保护,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深化知识产权“三合一”审理模式,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保护力度。提高金融审判专业化水平,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紧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健全刑事制裁、民事赔偿和生态补偿有机衔接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责任制度,推进美丽邯郸建设。依法严惩各类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筑牢守护人民平安的“铜墙铁壁”。
三是站稳人民立场,司法为民实现新作为。持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集约送达模式落地见效,加快实现“12368”热线一号通办,拓展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贯彻实施民法典,全面保护人民群众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规范和引导诚信诉讼,依法规制滥用诉权、恶意诉讼等违法行为。提升法庭建设水平,提高基层司法能力,服务乡村振兴。探索构建执行权运行新模式,树立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深化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奋力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
四是深化司法改革,提质增效实现新作为。深化智慧法院体系建设,贯彻在线诉讼规则,完善“互联网+诉讼”模式。充分运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重要业务场所标准化、智慧化转型升级。推动建立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实现办案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自动推送、资源共享共用。完善司法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主体办案责任、辅助办案责任、领导办案责任。创新完善案件评查机制,实现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失职必问责的制度体系。
五是建设过硬队伍,能力提升实现新作为。深化教育整顿成果,加强纪律作风建设。严格落实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任职回避等铁规禁令。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完善司法巡查、审务督察制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分类管理,实行关键岗位定期轮岗交流。把能力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培养储备一批高素质年轻化审判人才。健全职业保障机制,激发干警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努力形成激浊扬清、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